实践周特辑∣建筑设计的双城记:从Heatherwick到郭廖辉,探索设计的多元宇宙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25   浏览次数:134


7月15日,建筑学院2024级建筑与规划专业的同学们迎来了一场充实且富有启发性的学习之旅。在陈孟佳、杜松毅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一行首先探访了位于上海天安千树的国际知名建筑设计机构Heatherwick Studio,切身感受其国际前沿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成果。随后,师生们又前往位于武康路白俄罗斯公寓的郭廖辉建筑师工作室,聆听了郭廖辉建筑师关于成都“玉林颂”作品展览的精彩讲述。这一系列活动,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建筑多元世界的大门。


1.探秘Heatherwick Studio:创新与活力的交融


踏入由“鬼才”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亲自设计的天安千树,Heatherwick Studio便坐落其中。工作室内部空间极具创造力,充足的自然采光透过大片玻璃窗倾洒,照亮了陈列在入口橱窗的项目模型。这些成果宛如一部部生动的设计史书,静静诉说着创意诞生与落地的历程。开放的协作区摆放着Heatherwick的代表作椅子——spun chair,团队成员能够随时就坐,思想的火花在热烈讨论中不断迸发;而独立工作间以柔和灯光与良好隔音设施,为设计师们营造出专注思考的静谧天地,动静区域的精妙划分,完美契合不同工作状态的需求。


工作室入口


在这里,浓厚的创新氛围无处不在。工作人员热情地迎接同学们,毫无保留地分享项目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与设计理念。从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灵感的闪现,到纽约哈德孙河上“小小岛”公园方案的雕琢,每一个项目都是对传统设计定式的勇敢突破。只要想法新颖且可行,就会得到支持与实践,这种积极包容的态度,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创新在建筑设计中的核心意义。


Spun chair


工作室的模型制作区更是令同学们大开眼界。先进的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设备有序排列,与传统手工工具和谐共处。精细的手工模型展现出匠人的精湛技艺,高科技模型则彰显了现代技术为设计带来的无限可能。设计师们介绍,模型是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助力团队在不同阶段发现问题、优化方案,从比例关系到空间感受,全方位推动设计的完善。同学们仔细观察模型细节,积极向设计师请教制作工艺,对建筑设计流程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手工模型


师生于工作室内合影


2.聆听郭廖辉建筑师:本土视角下的设计表达


在武康路白俄罗斯公寓,郭廖辉建筑师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知识盛宴。他详细讲述了近期在成都举办的“玉林颂”作品展览。“玉林颂”作为一个集展览、讲座与交流为一体的空间,致力于呈现具有启发性的建筑思考与实践。


郭廖辉先生介绍“玉林颂”展览


郭廖辉建筑师分享了“玉林颂”中诸多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理念,本次个展以“沿着”(along)and “穿越”(across)为概念,体现郭廖辉设计中顺应场地机理、于缝隙中施以巧劲的注记,展现出与Heatherwick Studio截然不同的设计视角。在这里,同学们看到了对地域特色的深度挖掘,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精妙诠释。例如部分作品巧妙运用当地材料,结合传统建筑元素,打造出既具历史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空间,让同学们意识到建筑设计需紧密贴合场地的文化与环境特征。

分享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与郭廖辉先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题探讨,包括“如何看待目前AIGC对于建筑设计行业的冲击”,以及“建筑设计前期过程中,有哪一些是工作室必不可少的环节”等。郭廖辉先生说到“关于AI对行业的冲击,他认为应该拥抱AI,不排斥使用AI,但目前对于AI的使用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AI目前偏向于结果导向,主要还是用来效果的表现,然而如果有一天AI能像评论家一样对建筑或者设计进行主观的值得思考的合理的评价,那么那个时候的AI将会是不可阻挡的;目前的工作模式还是传统的工作模式,虽然在前期方案推导的阶段仍然会一定程度的借助AI来激发想象,但手绘和手工模型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郭廖辉先生展示其手绘


郭廖辉先生与建筑学院师生合影


此次参观学习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到国际与本土前沿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更通过对比中外工作室的特点,拓宽了同学们的设计视野。Heatherwick Studio的创新活力与中国建筑师工作室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传承,都深深烙印在同学们心中。相信这段宝贵经历,将化作他们未来学习与实践的强大动力,激励同学们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融合多元理念,大胆创新,深入探索,不断提升自身设计水平,为建筑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