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建筑学院风景园林教研室主任庄晓敏带领专任教师秦艽、杜波及24级风景园林专业26名学生,赴深圳方向生态有限公司开展实践周教学。交流活动在四海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开展,通过企业实践分享与学科建设对话,重新审视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价值,明确大学教育应聚焦学习思考能力与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为我校即将开设的自然教育与疗愈微专业建设注入新动能。

跨界实践重塑专业认知
方向生态总经理郭倩系统介绍了企业以在自然中找到方向为核心理念的创新实践,涵盖品牌规划即户外自然博物馆建设和生态调研与咨询、自然步道建设、导航系统和解说系统建设等专项工作。其非传统设计院的工作模式——强调生活体验而非无效加班、重视审美积淀而非机械输出,引发了师生对行业新业态的思考。教研室主任庄晓敏指出:自然教育领域展现了风景园林专业强大的延展性,这种跨界融合正是新工科建设的生动体现。


能力图谱重构培养方向
交流中,校企双方重点探讨了人才能力模型。针对杜波老师提出的专业对口性问题,郭倩总经理明确表示:我们更看重对生活的热爱与持续学习能力。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系统思维、生态认知与审美素养,恰恰构成了自然教育所需的'能力拼图'。项目统筹杨涛(我校 15 届校友)以自身职业发展为例,详解了专业训练的调研分析、逻辑建构等可迁移能力在跨界工作中的关键价值。


微专业建设获实践支撑
庄晓敏老师重点介绍了我校将于下学期推出的自然教育与疗愈微专业建设规划。方向生态提供的真实项目案例与人才需求标准,为微专业的课程模块设计、能力培养路径提供了精准参照。企业提出的复合型能力清单——包含自然观察力、跨学科整合力、解说设计力等维度,直接转化为微专业建设的对标体系。


庄晓敏老师重点介绍了我校将于下学期推出的自然教育与疗愈微专业建设规划。方向生态提供的真实项目案例与人才需求标准,为微专业的课程模块设计、能力培养路径提供了精准参照。企业提出的复合型能力清单——包含自然观察力、跨学科整合力、解说设计力等维度,直接转化为微专业建设的对标体系。


校企交流促使风景园林专业在当下的机遇与挑战中不断思考和拓展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从单纯技能传授转向可迁移能力培育,从专业边界固化转向跨界融合创新。交流也使参与学生看到了专业的更多可能性,更清晰了大学五年应该积累的不是固定知识,而是应对未知挑战的思维工具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