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周特辑丨以名院视野,触行业脉搏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17   浏览次数:10


2022级风景园林专业赴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交流学习


近日,建筑学院2022级风景园林专业的同学们在魏翔燕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江浙沪进行景观综合实习。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是杭州段的重要一站,师生们在此开展了一场深度的交流学习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与专题讲座,同学们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更深入理解了当代景观设计实践前沿动态,收获颇丰。





项目实践落地的核心逻辑

汤珏|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二所负责人、副总工程师

首先,汤珏老师围绕“项目实践落地的核心逻辑”展开分享,结合环太湖堤岸设计、杭州地库公园、云栖会展中心二期改造等等实际案例,为同学们系统讲解了从前期规划、设计构思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与应对策略,剖析了在市政水利协调、城市绿地复合利用、场所精神转化、生态设计与多元空间协同等方面的难点与突破。最后,她特别鼓励同学们顺应时代发展,适应跨界协作,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积极跟进现场实务,了解产业全链条的业务,尝试合理利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新工具。





城市感知与颜色识别

丁美辰|建筑学院校友、原教师,现为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在读博士

丁老师以“城市感知与颜色识别”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颇具启发性的学术分享。她围绕“图像的量化研究”方法,深入讲解了如何通过对网络图片色彩组合与出现频率的分析,探索颜色在城市景观中塑造人们视觉印象与空间感知的奥秘。她不仅展示了研究工具应用过程,分享了阶段性成果,还特别鼓励同学们面对学术研究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要注重逻辑结构、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拓宽知识边界,要勇于尝试、多角度思考,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与职业发展中走得更远、更稳。





从形态到思维 景观设计的趋势观察


王昊|浙江大学城乡规划院建筑四分院景观总工

王昊老师围绕实践过程中的思维方法与策略路径,以具体案例展示了“平平无奇”的道路景观背后逻辑清晰的问题意识与决策过程,以“链接场地与人群”为关键词,引导同学们思考设计的本质与社会意义。他指出,景观设计不仅是形式表达,更是对“形态”与“功能”的双重回应。在设计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对现实的敏锐观察与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不仅关注设计“做什么”,更要追问“为什么做”,在未来的专业成长中探索具有深度与温度的景观表达路径。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围绕讲座内容与自身思考,与三位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例如,对于同学们关心的“如何有效运用AI软件辅助设计”的问题,汤老师认为AI辅助设计是大势所趋,AI是降本增效的工具,如何使用好它是对设计师的考验,需要能够围绕核心问题构建出清晰的逻辑框架,善于组织信息、总结问题、引导决策。丁博士则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提醒同学们AI适合在头脑风暴阶段介入,在具体方案阶段还是要自己动笔,做AI和方案的主人







三位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翔实、见解深刻,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察和实践指导。此次赴浙江大学城乡规划实践研究院的交流学习,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专业视野,也加深了大家对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实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