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史》省级一流课程 创新实践探秘汴洛
当《中国城市史》教材中“开封与洛阳章节”被重构为七大核心模块,课堂的边界便从讲台延伸至汴洛大地。近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省级一流课程《中国城市史》团队,带领2022级城乡规划学子,将课堂“搬”进河南开封与洛阳的历史现场,让理论在鲜活的城迹中焕发新生,深刻触动了学子们的认知。

2022级城规22(1)班实践周大合照
内容重构:理论在实地“落地生根”
本次实践周是课程深度重构后的关键环节。课程打破朝代罗列,围绕“城市形态演变核心驱动力”提炼出七大模块:市井活力与商业革命、文化地标与空间象征、自然灾害与城市韧性、礼制思想与规划基因、早期城邑规划雏形、商帮经济网络、古今规划传承。
开封与洛阳的七处历史现场 成为验证理论的“实验室”
1.万岁山武侠城:解码“市井勃兴”
复刻的宋代街肆,让“里坊瓦解,市井勃兴”的抽象概念立体化,成为“北宋城市商业革命最生动的空间注解”。同学感慨:“‘空间解放’在这里是触手可及的烟火气。”
2.繁塔与山陕甘会馆:透视“文化塑造力”与“经济网络”
繁塔印证了“宗教地标塑造城市天际线与精神空间”;山陕甘会馆则让“商帮会馆嵌入城市结构与经济网络”变得可触可感。
3.开封城摞城遗址:触摸“城市韧性”
六座叠压的古城遗迹,直观回应了战争、黄河水患如何深刻改写城市选址、形态与重生逻辑。同学体会:“城市在灾难前的生命力,远比课本震撼。”
4.洛阳规划馆:贯通古今“规划基因”
二里头中轴线呼应“礼制营城思想”;隋唐“天街”与洛南新城并置,鲜活诠释了“历史文脉如何塑造现代规划基因”。同学笔记:“理解了‘传承’在规划中的重量。”
5.二里头夏都遗址:溯源“中华营城”
“井”字路网与功能分区,实证了“中国早期城市规划的理性雏形与权力表达”。同学惊叹:“三千年前的智慧已如此系统先进!”

万岁山武侠城合照
学生感言:从“知道”到“懂得” 沉浸式实践带来深刻认知转变
抽象概念具象化:“站在清明上河园虹桥,看着汴河,‘运河是城市生命线’才有了温度和画面,理解了它如何‘滋养’一座城。”
理论获得生命力:“在繁塔下,才明白‘地标塑造天际线’为何能成为精神坐标。理论‘活’了!”
激发专业使命感:“城摞城遗迹让我思考,规划不仅要创造美好,更要让城市在挑战中‘韧性’发展。”
认同教改价值:“带着问题去现场,比听课十遍都深刻”,“理解了知识是‘长’在土地里的”,主动性和深度极大提升。

繁塔景点合照
创新引领:一流课程的突破
这场汴洛行走,是省级一流课程《中国城市史》深化教改、突破课堂的创举。它证明:城市规划智慧既在典籍中,更在大地肌理里。通过内容重构与沉浸教学,课程成功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认知,激发探究热情,深化专业理解,更在学子心中播下守护与传承城市文明的种子。当未来规划者用脚步丈量历史,中华城市文明的基因密码,必将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