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生土营造夯就“建筑神话”
“关于生土的概念,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才能更好地理解——把土从地里取出来之后只需要通过简单地加工而非化学加工,就能作为建筑使用的材料,即是生土材料,以这种生土材料作为主体建造的建筑,通常被称作为生土建筑。”3月12日晚上,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生土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李鎨翰教授在经管大楼301教室,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生土建筑的过去与未来》的专题讲座。
“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分布着大量的生土建筑,它们孕育着当地的文化、环境、气候,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形态。回忆一下你记忆中的生土建筑都有哪些?”讲座一开始,李鎨翰便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对此,同学们的答案是:土楼、窑洞、长城…………
“中国传统社会常以‘土木之功’来概括所有的建造工程。”李鎨翰说,生土建筑是人类最早建筑的雏形。在上古时期,古人是以穴居的形式生存。那时候,交通很不发达,所以早期建筑的建造,都根植于当地的材料资源,最常见的是土木砖石竹。其中利用最多的两种材料便是土和木。随后,他以堪称“土楼王国”的南靖土楼为例做进一步阐述。他表示:“南靖土楼是生土建筑的一个缩影。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建筑汇集起来,形成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独特景观。”
据了解,以生土为主要材料的建造传统,在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分布也十分广泛。在有据可依的古遗址里,最早的可以上溯到半坡时期,在半坡的遗址里面有着大量的夯土遗存。再比如利用大量土坯建造的高昌古城,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城市——交河古城,以及举世闻名的长城——嘉峪关长城,都是采用夯土建造。
新技术新理念让生土建筑回归
“抗弯、抗剪、抗折强度很低,致使生土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性不足。”李鎨翰指出,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生土材料作为人类使用的原始建筑材料,开始暴露出它的弱点。
从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全球能源危机开始,欧美发达国家针对传统生土材料的改良和现代化应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有效克服了传统生土材料在力学和耐久性能等方面的固有缺陷,形成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生土材料应用技术,并通过世界范围内的大量工程实践的验证,至今已走向成熟。
“一般生土墙很害怕雨水冲刷,因为雨水会由上而下、由外向里的向生土墙内渗透,非常容易导致生土墙体毁坏和坍塌。建筑师马丁·劳赫(Martin Rauch)在为自己设计的生土住宅中,就完美地解决了生土建筑外立面防水这一问题。”为了进一步帮助大家了解新技术在生土建筑中的应用,现场,李鎨翰副教授通过大量的图片,详细讲解了马丁·劳赫在生土建筑的探索与研究上的经典案例。
“新技术、新理念的融入让生土建筑在当今时代更能体现生态效益和普遍的地域适应力,现代生土材料及其建造技术已成为实现绿色建筑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李鎨翰指出,当今,社区、医院、教堂等多元化现代建筑,以及在历年国际建筑大赛中频繁出现的生土建筑获奖案例,均表明“生土建筑”正在强势回归,并受到世界各国的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和支持。
在国际生土建筑界,主要有两个大的发展趋势。一个方向是针对于发展中国家或者是相对贫困的地区,采用新技术利用当地资源对生土建筑加以改造,解决当地的居住问题。另一个方向则是在现代建筑的运用上,将生土作为一种新的材料,融入到现代的设计体系中。
他指出,当前,国家正在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利用现代生土建筑技术开展农村生土危房改造工程,不但能帮助贫困户建成绿色环保、经济实用、坚固耐用的住房,还可以减轻贫困户建房负担,增强扶贫的实效的功能。
据了解,关于生土这一传统材料的探索,李鎨翰也在教学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他结合设计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去夯土,去体验古人建房的过程。他所带领的古建筑联盟协会,开展了许多夯土实验,旨在向大家更多地普及生土建筑相关的知识,并吸引更多人关注生土营造技术的传承与发展。